- 2節課,學生8組,一組4人,角色:分析、報告、記錄、糾察。實則在本日的教學明顯用到報告、記錄,糾察和分析無給予明確任務。
- 學生起點:皆學過光合作用,但測驗葉子中有澱粉的實驗只有部分做過。
- 摘錄wiki百科上光合作用文本。一人一張,內容A4雙面,字大小14,請學生進行分工閱讀,在題目出現後,將答案寫在白板上進行舉牌。
題目設計:
- 會進行光合作用的都是植物?
- 光合作用必須在擁有葉綠體狀況下才能進行?
- 晚上不宜將植物放置室內的原因是?
- 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儲存於體內的能量約佔百分之?
- 光合作用的總反應為什麼不能將左右兩邊的H2O互相刪掉呢?
- 光反應的目的是?
- 以1771年為例,「英國的普里斯特利發現植物能夠更新由於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但他並沒有發現光的重要性。普里斯特利還發現置於密封玻璃罩內的老鼠極易窒息,但是如果加入一片新鮮薄荷葉,老鼠就可以甦醒。」
實驗設計時,要有實驗組和對照組,也有操作和控制、應變變因,和學生討論本實驗應當如何設計後,分配每兩組一個實驗進行設計,請學生特別標出各變因以及進行實驗時的操作事項,每組三分鐘發表實驗。
活動檢討:
- 第1 ,2 ,3 題一拍兩瞪眼答案很好給分,4,5,6 比較需要斟酌,只要回答得有理由就給分。
- 要讓學生去翻找答案,不要按照文本節奏來設計題目,如此學生作答比較會翻來覆去,若是學生一開始有分工,如此各學生參與程度較高。
- 第5題中使用類似閱讀測驗的方式讓學生作答,學生會找出答按照抄,是否達成閱讀進去的目標必須要進行文章改寫,全然使用wiki百科文章內容必有不適合國中生七年級之處。
- 複雜的化合物代號沒有進行刪去是為讓學生不要害怕閱讀過程遇到的「外來符號」,學生因干擾造成閱讀困頓的狀況深淺尚待訪談理解。
- 如上,教學中沒有詳盡描述的碳反應出現在文章裡頭,是否對學生閱讀造成干擾也有待確認,可研究教師發問前表述「看不懂的不會問」和「整篇文章都有可能問」對學生造成的影響,以及「問」與「不問」對學生造成的干擾,作為閱讀文本編修及課外補充所佔比例的參考。
- 第7題,成績難以量化。處理時有四個題目,組別兩兩分別研究同一題,並作前後發表,發表過程難以告訴學生哪一組比較好或比較不好,教師只能以相當主觀角度介入告知A組不錯,但是B組更因為有ooxx,所以B組得到比較多分。然而哪個「真的比較好」可能不是教師說了算。
- 測驗學生實驗時,能準備相關器材讓學生實際操作絕對是最好,本來打算設計水蘊草產生氧氣相關的實驗讓各小組進行競賽,但前測結果來不及在兩堂課時間內收集足以分辨差異的氧氣,若是能有更快速「肉眼可見」光反應(或碳反應?)的結果可以取代掉第7題是最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