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介紹
- 所進行的教學研究是要養成學生自動自發的學習,方式是利用小組活動教學,並且課程結構化包含「目標」、「實驗課題」、「總結」,操作時皆為4人一組,過去教師一對多的狀況學生通常不發言,但分組的時候學生會互相溝通。
- 教師給予共同課題,學生自己想是有困難的,所以要整組一起完成。
- 填鴨式教學相當快速,但是小組比較具有效果,挪出時間來進行小組活動是必要的。
- 教師必須下功夫設計討論的議題,並且給予學生相當的規範,要防止學生單純的聊天,即便有缺席的同學,仍將她的座位保留。
- 教師需引導避免學生有碰壁狀況出現,協助結論引出,並且能活用此一結論,小組的成效需要記錄下來。
- 具體物是一種有效的手段,模型和實物都是實驗活動當中很重要的材料。
- 在活用結論上,白板是一個相當利於思考、作結論的好工具,甚至會全校集合起來統一說明如何運用。
- 以往是目標出來後、接著課題、總結,現在教學方式改變,先是課題,再目標、總結。課題利用小組活動讓學生合力完成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得到一個具體共通的共識,最後再總結。
- 這由三個部會構成,分別是國英社會的深化動搖部、理科數學的探究發現部、音樂美術保體技術家庭科的協調創造部。授業研究的重點在於小組活動、給予適切課題、就在一側的教師支援。
- 教師教學後有研討!會利用便利貼將重點記下。
- 目前遭遇到的教學困境是學生有學力結果上兩極化的M型分布,在漢字、四則計算、英語詞彙會利用早自修8:05~8:20這段時間以及放學前的15:55~16:05這段時間來進行實作練習。
- 在協助家長參與學生回家作息上聯繫相當緊密,有輔助的學習改進方法的磁鐵貼可以黏在冰箱上截住家長和孩子一起規劃設計學習時間,讓孩子在字條上寫下本日要完成的目標,然後請孩子自己簽名,也有建議的學習時間(年級數乘以10+10,ex.8年級*10+10=90分鐘學習)和學習的五大歸準設計。另設定每個月的第三個禮拜天作為家庭日。
- 研究的結果,整體來說此舉的確增加學習時間。
觀課記錄
此堂課的目標是要學生利用液態氮低溫來進行預測、觀察、結論有關物質三態變化的活動。
首先教師簡單介紹示範液態氮的特性,並述說此次實驗光是液態氮就花了五千日圓,裝液態氮的瓶子更是要十萬日圓,在隨後問答時有問到是否為學校專屬,授課教師表示為別府八所學校有兩個罐子輪流使用交換。
教師問學生可不可以將手放進去液態氮?學生說不行,老師結果示範把手放進去,快速收回其實是沒關係的,而且我們手上沒有太多的水。
首先使用一棵皮球,泡入液態氮後拿出,站到椅子上高高舉起然後放手,瞬間破裂。
再利用花朵,放入,拿出,然後捏碎,並使用實物投影機將碎片拍攝給學生看。結束有請學生將碎片掃起來。
- 進入主活動,將吹好的長形氣球放入液態氮,要學生預測會發生什麼事情,寫在學習單上,然後進行,可以看到氣球縮小,拿出來後又放大回來。學生要寫觀察結果。
- 第二個活動則是將棉花吸液態氮,放入底片盒中密封,請學生預想會發生什麼事,寫在學習單上。觀察結果後寫下結果,並且書寫出原因。
- 第三個將液態瓦斯擠到塑膠袋中,再將塑膠袋中瓦斯擠入試管中,此時試管是放在液態氮裡面,預想給學生將會看到液態的瓦斯,寫下預想、觀察後寫結果。液態瓦斯的部份就是丁烷,教師將試管拿出後用抹布把試管底部的凝結水氣擦掉,目的是要學生觀看內部的丁烷固體,接下來在試管頂部點火,利用手去握下方,使丁烷氣化速度加快,使之觀察學生會觀察到火焰變得越來越大,問學生發生什麼事情。
- 第四個實驗將氧氣灌入液態氮中,氧氣成為液態後會具順磁性,教師拿出強力磁鐵可以看到試管會被吸走,得到液態氧後,將點燃的線香插入,讓學生預想、並觀察線香變化,寫下結果。
最後要寫下結論以及活動感想,
結論是要給學生大概可以寫出來物質會因溫度有固態、液態、氣態的互相轉換變化。
課後問答
- 教師表達平時是會給學生操作,但今天因參訪的因素,為了避免走動造成打翻的危險,所以改為由教師操作。
- 若是交給學生操作會特別告訴學生不得坐著進行活動,因為如果不小心打翻站著可以馬上撥掉不會發生危險。
- 教師並在課後利用棉花糖放入液態氮給大家吃,這也可以當做給學生的小零食,而且很有趣,又難以平時就獲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