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簡學長也發過這篇文,
大學時期我寫過這個教案進行同儕試教,
之後帶科展訓練學生時也用過,目的是要學生學會
-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 查資料的重要性
- 團隊合作
爾後進行多次教學操作後,提出以下操作流程作為教學經驗參考,
給予情境:
課程開始,描述化石在自然界中找尋不易、藉科學家真實發現化石的過程(可參考蘇賓的《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中,魚類演化到兩生類關鍵化石 Tiktaalik 魚的發現)表達就算是專家也有瞎猜、迷惘的時候(蘇賓一開始也不會看哪些是化石、哪些是石頭),並提示真實環境下化石的發現有幾個關鍵前置作業:
- 正確的地點(舉鳥的祖先為例,要學生判斷爬蟲類於古生代出現、鳥類於新生代出現,要找鳥的始祖應該要找哪個地質年代?以及現今可使用衛星空照圖分析岩層、以及必須去沒人挖掘的好地點,如沙漠)
- 正確的岩石種類(沈積岩與火成岩、變質岩哪些可以、哪些不行)。
- 岩層需露出地表(運氣很重要、但經驗增加辨別能力就會上升)。
要學生卯起來作,需予充足動機,使用
「教育部為了培養學生結合所學與鼓勵青年海外研究」的名義,針對國中生進行課程訓練以及篩選,學生有夠認真,且不開莫名其妙的玩笑,效果好,學生根據現有骨頭進行邏輯推理,課程結束後,告訴他們這只是鼓勵性質才這樣說,將課程目標想要學生獲得的再進行表達,學生難掩失望。(這是個不好的方式)- 提示下回上課將教導學生製作化石模型,今日評鑑成果第一名者可使用最厲害化石(端看教師個人財力,例如恐龍腳印化石、三葉蟲、骨骼模型玩具依序排列等級,於課程最後根據學生表現再揭示有哪些!)製作模型。
提示學生評鑑方式:
- 過程推理與學習單撰寫
- 討論秩序與小組合作程度
- 上台報告內容
進行課程:
- 將各組化石紙片模型置入不同紙袋,標上組別,教師將紙片以不同顏色列印,方便收拾再利用。
- 準備不同物種化石紙片(恐鳥、長毛象,來自BBC,也可以Google搜圖"skeleton"),製作時依學生程度分等級:
- 紙片數量少,剪裁成可以拼圖。拼圖法對於不懂骨骼結構學生有相當協助,但有骨頭手冊(附件中的 Skeletal Resource Manual)幫忙,七年級學生可依骨頭手冊拼湊出,此方式偏易。
- 裁剪時大時小,不照邊緣剪、不同組相同骨頭有的聯合有的分開,在後面的小組間討論可增加對其他組化石發現的驚奇度。剪成二十塊以上。
- 安排化石組別給予學生時,不讓相同骨頭組在附近,可避免學生看到對方組別自己沒有的關鍵化石。
- 共五次填寫學習單:
- 前三次請各組不同同學出來抽取化石,予各次不同情境,推舉同學時輔以正向化石挖掘特質方便同學推舉,如:「到加拿大化石區的第一天晚上非常疲累,但就是有對科學相當有激情的同學為了把握時間連夜挖掘,請同學推舉出最像科學家的出列」、「第二天為了敢進度,請能扛大塊化石、體力好或體格健壯的同學出列」、「最後一天請做事細心的同學出列」。
- 請學生摸化石時要搓開,避免護貝後的靜電相黏,第一天學生自己摸時會到摸較大塊的化石,第二天才提示學生,骨頭可以摸大塊的,就像拼圖時挑重要好辨別的下手。第三天再告訴他們,有些骨頭大塊不一定有用(因為真實情況的化石可能小塊部位再大岩層中),原則上,在教學時都會先提理論上應如何如何,之後再自打嘴巴講實際情形有可能如何如何。
- 過程中提示學生,此物種可能尚未被發現、也可能是已知、查閱資料時不一定有此種生物。
- 請同學保護好骨頭,每次抽取及排列時不讓其他同學看到,這會導致他們可能被搶先知道答案。
- 請同學排出可能生物,並作記錄填寫學習單,教師分別拍下各組可能生物作為後續各組報告用。
- 第四次填寫時,情境營造回國後翻閱參考資料,用以比對化石,並根據骨頭手冊做出判斷。我有另外增加脊椎動物脊椎、附肢骨骼和頭骨的參考資料如《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的 P.50、216、以及《 Comparative Anatomy 》的P.153, 164~180 ,206~225。
- 第五次則安排相同骨骼組的同學帶著自己的骨頭組盡可能合併出一隻完整化石,並做出最後結論,教師拍照,供學生報告用。
分好紙袋 |
學生成果與教師評鑑:
- 讓學生依次報告三天拍的、聯合組別的照片,敘述推演過程以及結論,過程像是:
- 翼龍組學生依據參考資料找出爬蟲類的下顎形式而判斷出該化石應為爬蟲類,排除了蝙蝠可能性。教師於評鑑時鼓勵此為參考資料重要性。
- 也有學生自行將未補齊的部份畫出。
- 恐鳥組學生第一次及第二次判斷為鳥類,後續卻因為骨頭手冊而翻案變成哺乳類,教師於最後評鑑時提及參考資料的擷取應如何判斷。
教師活動:隨後公布答案、介紹該物種、宣布得獎組別、補充資料、提示下次化石製作應帶物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