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介紹
校訓:持續就是力量
該校學生人數134,教師人數19員
該校努力在教學研究的部份是希望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念,藉由教師指導學生規律化以及語言活動的指導方式來進行,主要分為三方面,
- 授課提高效率:藉由板書結構化、學習規律的徹底、學習指導部門的提攜。以及各科目語言活動的作業,如協調學習。公開授業實施。
- 個人與人際網路關係:家庭、小學、地區活動(外部人才活用、職業講話、職業體驗
- 提高自我的肯定感
在教師之間也有課後研討會,由有經驗的老師帶資淺的老師,有交互對談。
校長談到有關學生的活動特色,他們剛進行完馬拉松接力賽,是在車站和車站之間接力進行,相當融入社區活動。
學生發展方面希望可以發展智德體三方面,智是指上課的智能發展、德則是希望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基本的打招呼永遠都要比對方先打,體則是利用社團活動,或者是生活中基本的要求學生可以走路上學,不要騎腳踏車,借此鍛鍊學生體能,也真的因為這樣所以學校內很少輛腳踏車。
觀課記錄
這是物質狀態變化7節課的第4節課,參與學生為一年級生,
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可以透過這堂課利用粒子觀念畫圖解釋物質狀態變化。解釋時希望可以包含粒子觀念、狀態變化時粒子之間距離變化、粒子運動時狀態。
教師要訓練學生利用繪圖的方式來解釋科學現象,使空想變成能以科學方式來表達。
學生的起點是上一節課當中有進行過三個小活動,利用合作教學拼圖法分成三組專家組,課程開始時教師將上一次操作過的器材發給各組,讓他們可以充實學習單上內容,這三個活動也是利用繪圖的方式記錄看到的現象,合併回原組別時將各組專家召回進行現象討論。
首先說明三個活動:
- 收集沸騰後的水蒸氣,利用的器材是倒裝的漏斗來收集水蒸氣,接的是一個寶特瓶上部,然後接到一個塑膠袋裡,在加熱後,學生會觀察到水蒸氣冒出,後來還會有水蒸氣凝結的小水滴,本組別器材沒有重新操作一次。此專家A組只是在專家組內畫圖討論。堀老師希望學生可以利用這活動觀察出氣態體積變大和成液態時體積縮小,得到粒子狀態和粒子間距有某程度關連。且這過程可以放在電子天秤上面印證氣液變化時沒有質量變動的質量守恆。
利用下方本生燈加熱後,漏斗收集水蒸氣,上方透明軟瓶可觀察到水滴凝結 - 利用顯微鏡觀察牛奶和墨汁的布朗運動,牛奶是5ml水加上2滴牛奶、墨汁是水10ml加入墨汁一滴,顯微鏡倍率400倍,學生繪圖記錄兩者布朗運動差異性。
利用顯微鏡觀察粒子活動 - 將水灌進注射筒內,大力壓縮,以及水蒸氣狀態下大力壓縮,比較液態和氣態的可壓縮性差異。
一個簡單的現象,我們可能兩個字「蒸發」就帶過去, 但他們則利用三個小活動,從中觀察到的現象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
本堂課來不及讓學生說明,甚至有的學生空白, 但這不代表教學失敗,只是仍需要在下堂課補充說明 |
課後問答
- 授課老師說:粒子間距離改變是討論的主要目標,原則上兩節課的安排是比較妥適的,包含了學生發表,剛剛在進行時尚未有學生發表的機會,甚至有一個組別到最後的白板是空白的,在分組活動進行討論時,知道的會把所了解的講出來,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所以是希望可以利用這樣的方式讓不會的同學也能夠了解別人的想法,在專家活動時,有些學生表達的對、有些表達有點錯誤,這是沒關係的,所謂的科學性思考就是要讓比較不會的學生有更多參與的機會。
- 堀老師在4年前就開始這樣子的課程操作,算是具有相當經驗的老師,對於進行拼圖法教學時我的困惑是老師要提示什麼地步,堀老師說他會將小組不錯的表現透漏給其他組別,當然提示不能全部一次丟出來,此時也理解,「所謂的學習並不是在賣關子給學生」,刻意不告訴他答案,而是要利用縝密的活動以及簡單生活問題來點出要教導的科學概念,像堀老師要教授的是粒子觀點來解釋蒸發,在國內可能簡單一句話就能講完,但是他卻利用三個活動來讓學生解釋一個簡單的現象,從此來佐證現象背後的原理,甚至學生可以因有粒子概念而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以及將來授課時可以借粒子觀念來闡述其他科學現象,這是在教導蒸發此一單獨概念時所能夠另外收穫拓展所在。
- 評鑑方面則是以學習單和小考的方式來進行。
- 教學時是沒有期待學生先看教科書的,也認為不應該先看教科書,這會影響學生的思緒,我想他表達的是學生容易會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出現,然而這標準答案可能不是科學教育當中所樂見的。
- 平常他不一定會這樣上課,而是多利用交談,等到學生慢慢熟悉課程可以這樣討論之後才會比較定型以及分組順利教學。
- 課程銜接的部份,之前利用阿基米德上過密度單元,然後接著是質量守恆,他利用質量守恆粒子不變的狀況來教學粒子狀態變化。
我們從這堂課中學到複雜的科學原理其實可以用簡單的方式來呈現,學生在寫小白板的過程也是一而再修改的,過程的討論教師要努力參與,引導討論聚焦到要教學的主要概念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