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想想也可不大費周章,
用拼貼應該也是可行的吧?
課前準備
使用 google 圖片搜尋胞器關鍵字 Nucleus , mitochondria , chloroplast , plant vacuole,直接各列印出來一張A4,裡面有約30個小圖。
開始上課
主要為三個活動各組四人,一人一張,上面還保留了關鍵字搜尋欄。
請他們翻開課本對照整張上面的胞器代表什麼,討論後寫上去並跟我回報,答對就記錄加分。
學生回答最好的是粒線體、葉綠體,其次是細胞核,最後是液胞,
在細胞核上有可能圖形呈現DNA以及核膜的詳細程度比課本圖好,他們猶疑比較多,但大多還是答對,
至於液胞因為無法單獨畫,以及有的圖單把液胞放大,所以導致有學生猜成細胞膜,比例來說還是有一半答對,
我請答對的同學說明為什麼會猜對,他們回答因為組圖當中有植物萎縮後縮小的部位,所以他們猜是液胞。
這部份可以做更多修改,讓組圖提供足夠的線索,給學生去推敲,
我只是單純想要試試看會怎樣,所以只印搜尋結果的第一頁面,沒有去作任何搜尋結果的更動。
四張圖都完成後,
請一位組員把粒線體和葉綠體畫在黑板上,
並口頭上台補充說明這兩者外觀有什麼不一樣,
本來是期待學生畫簡單線條後說明就好,卻每個都卯起來畫,畫了十分鐘有。
學生的答案有
- 葉綠體比較大、粒線體比較小
- 一個是綠色的、另一個不是
- 有一個長得很像脫鞋、另一個比較圓
- 一個長得像蟲
- 一個裡面有很多籌碼疊起來
拖鞋粒線體 |
粒線體蟲蛹 |
葉綠體籌碼 |
並且標註上構造名稱,製作出一個植物細胞,過程並引導學生細胞外型應該是?
口頭抽各組幾個同學問各個胞器數量大概是幾個,請他們講個大概後,
預期細胞核他們貼一個、粒線體葉綠體數量貼較多,至於液胞因為印出來的都比較小,所以我要他們用手補畫就好,
「那為什麼不全都用畫的就好?」學生問。
「因為這樣才好玩」我這樣回答。
一節課內可以結束,
下個班級我要混合電顯的圖進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